比特币极端主义叙事的力量与风险:奥派、宗教与 HODL 的三重逻辑
摘要
比特币自 2009 年问世以来,逐渐超越了纯粹的技术和金融属性,演化出一种带有文化和信仰色彩的社群叙事。其中,最具代表性的便是 比特币极端主义(Bitcoin Maximalism)。极端主义者坚持“唯有比特币才是真正的加密货币”,并通过经济学理论、宗教化话语和集体实践形成一套三位一体的叙事逻辑。
本文通过文献回顾与叙事分析,追溯了比特币极端主义的思想谱系:从萨拉曼卡学派的经院哲学,到奥地利学派的“健全货币”理论,再到比特币社群的极端主义话语。文章指出,比特币极端主义叙事由 理性层(奥派经济学的理论合法性)、情感层(宗教化话语的精神合法性)、行动层(HODL 与布道行为的实践合法性) 三个部分构成。
这种叙事在早期比特币发展中具有积极作用:它稳定了投资者信心,推动了认知普及,并增强了社群凝聚力。然而,过度神化和排他性过强的倾向,也可能让外界误解比特币为“金融邪教”,削弱其全球化普及与制度化进程。本文最终得出中肯结论:比特币极端主义是早期发展的“信仰基石”,但未来比特币要实现广泛采用,必须逐渐从宗教化叙事走向制度化逻辑。
1. 引言
在数字货币的发展史上,比特币不仅是第一个成功运行的去中心化货币,也是一个跨越经济学、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的重要现象。与股票或黄金不同,比特币不仅有价格和市值,还形成了独特的社群文化与信仰体系。
在这一体系中,比特币极端主义(Bitcoin Maximalism) 是最具争议却最具凝聚力的力量。极端主义者主张:比特币是唯一正统的加密货币,其他币种(Altcoins)都是山寨币,缺乏长期价值。这一立场不仅是投资选择,更是一种文化宣言。
本文旨在通过思想史和叙事学的方法,探讨比特币极端主义叙事的三个层面:
* 理性层:奥派经济学的理论支撑;
* 情感层:宗教化话语的精神支撑;
* 行动层:HODL与布道行为的实践支撑。
通过梳理思想谱系、分析社群叙事,并结合比特币社区的案例,本文将展示这种叙事如何既推动了比特币的早期扩张,又可能在未来制约其普适化发展。
2.思想谱系:从萨拉曼卡到奥派再到比特币
2.1 萨拉曼卡学派的启蒙
16 世纪的西班牙 萨拉曼卡学派(School of Salamanca) 被认为是现代经济思想的早期源头。其代表人物如 Francisco de Vitoria、Luis de Molina、Juan de Mariana 等人,提出了关于货币、市场和价格的思想:货币的价值源于供需与稀缺性;公平价格应由市场而非政府决定;财产权与契约自由是社会秩序的基石。
这些观点与当时的经院神学相结合,构成了“基督教经济学”的早期雏形。Hayek 在其研究中指出,市场经济的理论原则并非源自苏格兰清教徒,而是起源于萨拉曼卡学派。Rothbard 更是称他们为“奥派的原型(Proto-Austrians)”。
2.2 奥地利学派的延续
19–20 世纪,奥地利学派(Austrian School of Economics) 承接并发展了这些思想:Carl Menger 创立了主观价值理论,强调价值由个人偏好决定;Ludwig von Mises 在《货币与信用理论》中提出“健全货币”(Sound Money)理念;F.A. Hayek 强调自发秩序,反对政府垄断货币发行;Murray Rothbard 坚持自由主义,认为央行是“法币通胀的根源”。
奥派的核心逻辑是:只有稀缺且不可被随意增发的货币,才能保障社会的经济自由。这为比特币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后盾。
2.3 比特币的承接
比特币的设计为2100 万枚总量上限、去中心化挖矿机制、抗通胀特性,这完美契合奥派的“健全货币”理念。极端主义者进一步将比特币描述为货币演进的必然结果,是数百年思想传统的数字化延续。
3. 比特币极端主义叙事的三层结构
3.1 理性层:经济学的合法性
比特币极端主义的理性基础在于奥派经济学:货币应当稀缺,比特币满足这一点;货币不应由央行随意增发,比特币通过算法避免了人为操纵;市场应当自由,比特币的点对点特性保障了无需许可的交易。
极端主义者引用 Mises、Hayek 和 Rothbard 的论点,为比特币赋予了学术上的理论合法性。
3.2 情感层:宗教化的合法性
然而仅有理论并不足以在价格暴跌时维持持币者信心。于是,比特币极端主义者借用了大量宗教化隐喻:中本聪的神秘消失 被类比为“先知离去”;“In Bitcoin We Trust” 成为类似宗教口号的信条;HODL 被等同于“坚守信仰”。
部分作者甚至直接宣称,比特币是“基督教两千年经济真理的数字化编码”。这种宗教化叙事为投资者提供了超越理性的精神支撑。
3.3 实践层:实践的合法性
最后,极端主义叙事通过实践得以落实:HODL 行为:长期持有被视为对信仰的践行;排他性:极端主义者坚决拒绝山寨币(Altcoins);布道与传教:通过社交媒体、会议和社群互动,他们积极宣传比特币的唯一性。
在这一过程中,比特币社群逐渐形成了类似宗教团体的共同体认同。
4.积极意义
稳定市场信心:在价格暴跌时,宗教化叙事与奥派逻辑相结合,为投资者提供了心理韧性,减少了恐慌性抛售。
推动认知普及:复杂的经济学理念通过宗教隐喻被简化,降低了大众理解的门槛。
增强社群凝聚力:全球比特币社群形成跨文化的共同身份,进一步强化了网络效应。
5. 潜在风险
过度神化:比特币被赋予救世主般的角色,容易让外界误解为“金融邪教”,削弱其制度合法性。
过强排他性:拒绝其他区块链创新,可能导致技术视野狭窄,限制行业整体发展。
忽视风险管理:盲目坚持 HODL,而缺乏流动性管理与资产配置,可能放大个人投资损失。
6. 结论
比特币极端主义叙事是一种 理性(经济学)+ 情感(宗教话语)+ 行动(HODL 与布道) 的三层结构。它在早期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:稳定了市场信心,推动了认知普及,并形成了强大的社群凝聚力。
但与此同时,它也存在神化倾向和排他性风险。如果这种叙事不加修正,可能妨碍比特币走向更广泛的制度化与主流化。
7. 展望
未来,比特币的发展需要在三种力量之间取得平衡:
1.草根极端主义叙事:继续支撑比特币的文化身份与精神内核。
2.机构与政策框架:通过 ETF、监管、合规推动比特币进入主流市场。
3.文化开放与包容性:减少宗教化神秘色彩,强调其作为“数字黄金”和“全球价值储藏”的普适性。
终究,比特币若要真正实现 百万美元级别的全球资产地位,必须从早期的“信仰叙事”逐渐过渡到“制度化逻辑”。
References
[1] Grice-Hutchinson, M. (1952). The School of Salamanca: Readings in Spanish Monetary Theory, 1544–1605. Clarendon Press.
[2] Hayek, F. A. (1944). The Road to Serfdom.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.
[3] Lerner, S. D. (2013). The Patoshi Mining Pattern.
[4] Rothbard, M. (1995). Economic Thought Before Adam Smith: An Austrian Perspective on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, Vol. I. Edward Elgar.
[5] CoinDesk. (2025). Bitcoin falters near record but realized price analysis suggests optimistic outlook.
[6] CoinTelegraph. (2025). Harvard reports $116M stake in BlackRock’s iShares Bitcoin ETF.